第391章
靖康之变前,大宋朝廷围绕“是否联金灭辽”爆发争论:
枢密院主张在辽金战争时抓住时机,趁势收复燕云;
而礼部则坚持,宋金结盟可以,但必须先就宋、金之间的国书称谓达成一致,否则有失体面;
中书省则踟蹰不决。看小说就来m.BiQugE77.NET
这种三方僵持足足耗了半年,多次的议会只是反复争辩名分与利益孰先孰后。
结果与金国结盟仓促,军事准备不足,为金军南下、靖康之变埋下隐患。
类似的矛盾还屡屡重演。
宋辽之间,曾多次因“国书称谓”发生龃龉,辽称宋为“南朝”,宋称辽为“北朝”,礼部坚持必须改为“辽国”与“大宋”,连边境贸易都因这种名分之争多次中断。
枢密院虽然倾向于“暂置礼仪之争,以保障边境安稳”,但在礼部坚守“祖制”的压力下,无计可施。
于是,礼仪外交与军事务实之间的冲突,不断消耗着宋廷对外博弈的效率与耐力。
雪上加霜的是,大宋还缺乏专职的外交使节体系。
历次遣使,多是临时差派官员兼任,使节的专业性与经验往往不足,甚至在一些关键场合闹笑话。
靖康年间,郑望之奉命使金,因不熟悉女真的宫廷礼仪而遭对方当众讥笑;
神宗时期,馆伴使苏轼曾私下允诺辽使增加边境榷场数量,却被枢密院认定为“泄露经济情报”,当场推翻,引发辽方强烈不满。
临时使节的另一隐患在于,—个人意愿容易左右国家政策的执行。
一旦使节与对方私交甚笃,或者贸然作出承诺,就可能导致朝廷立场被动,甚至陷入被逼履行的困境。
枢密院、兵部、中书省,各有权柄,军事议和、边贸榷场、藩属册封、礼仪争议、文书往还,全都分散在几个衙门手里。
枢密院掌握军事外交,动辄主张务实;
礼部扛着“体面”与“祖制”,容不得半点让步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