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穿书民国开蛋糕店 > 第142章 金饽饽

嫁人这么苦,自己为什么要嫁人呢。看小说就到WwW.BiQuGe77.NEt

禾香坐在河边的石头上,边上的木盆放着洗好的衣裳。

她看着自己被水泡着发皱发白的手,轻轻撕扯下几片死皮。

河面上自己模糊的倒影晃啊晃,她满心都是迷茫与苦涩,忍不住一遍遍在心里追问:自己当初怎么就傻到要嫁人呢?

她原先在娘家的日子算不上好过,爹冷眼、娘漠视,让她总觉得家里没有容身之处。

可那时的她从未想过,嫁入婆家后,日子会难过得如此让人绝望,连一丝喘息的机会都没有。

自从她跨进李家大门,只有新婚头两天能勉强歇口气。

从第三天起,婆母就像变了个人似的,板着脸指使她下灶做饭。

起初只是一日两餐,后来渐渐添了洗衣、缝补的活计,到最后连下地耕种的重活也压在了她身上。

她一天到晚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,比在娘家时干的活多了不止一倍。

她也曾试着跟丈夫诉苦,可丈夫性子懦弱,常在其他村里做泥工不着家,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。

难得在家时,听到她的诉苦也只会嗫嚅着劝:“忍忍吧,娘也是为了这个家。”

每次听到这话,禾香的心就凉一分。

她知道,在这个家里,没人会护着她。

吃饭更是轮不上她。

李家人口多,两个小叔子小的十岁,大的已经十五六岁,正是饭量大如牛的时候。

每次开饭,婆母总是先给三个儿子盛得满满当当,轮到她时,碗里只剩下些清汤和零星的杂粮。

她这半年从来没吃过一顿饱饭。

后来闹了水灾,地里的庄稼全淹了,家里的存粮本就不多,这下更是紧缺。

可婆母依旧把仅有的吃食都捞给三个儿子,禾香每天只能靠啃几块野菜杂面饼充饥,饿得头晕眼花是常有的事。

更让她心寒的是,婆母还时常在她面前念叨:“为了娶你这个儿媳妇,家里的钱财都花光了,你可得好好干活报答我们李家。”

说着,还硬生生抢走了她手腕上的银镯子。

那只银镯子是阿静送给她的,也是她出嫁时唯一拿得出手的嫁妆。

就这么被婆母抢了去,她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。

她在家里吵过、闹过,可根本没用。每次她跟婆母争执,丈夫要么躲在一边不说话,要么就只顾着啃手里的杂面饼,仿佛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无关。

一次次的失望累积下来,禾香的心彻底冷了,她对这个人再也没有了任何期待。

还好还好,她出嫁前留了个心眼。当时她怕娘会把她的银镯子拿走,就只带了一只在身上,另一只被她贴身藏着。

后来偷偷藏在了床底的墙缝里。如今想来,幸好她当初多了个心思,不然连这点念想都留不下。

她想逃,却无路可去。走投无路时,她回了娘家,可娘却冷冰冰地对她说:“家里已经没你住的地方了,你哥哥马上要娶亲,女人家嫁了人,就别总往娘家跑,让人笑话。”

娘的话像一把刀子,狠狠扎在她心上,她站在娘家门外,只觉得自己像个无家可归的弃儿。

天下之大,竟没有她的容身之处。

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自己还能坚持多久,或许哪天就撑不下去了。

只有每天蹲在河边洗衣裳的时候,她才能暂时躲一躲清净。

不用听婆母的唠叨,不用看丈夫的懦弱。

河边的风渐渐凉了,禾香端着装满湿衣服的木盆,眼神麻木地往家走。

刚走到家门口,她就愣住了。破篱笆院子围了不少村里的人,三三两两地站着,脸上带着看热闹的神情,还时不时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什么。

更让她奇怪的是,一向对她凶巴巴的婆母,竟然快步上前,满脸堆笑地接过她手里的木盆,还热情地拉着她的手。

“禾香啊,你可算回来了,家里有贵客找你呢!”

禾香怔怔地看着婆母难得和颜悦色的脸,心下有些害怕,之前让自己干活也是这幅神情,她想抽回手,却抽不动。

这时,一个穿着长衫、带着玉扳指的老叔从门口的椅上起了身,上下打量了她好几眼,开口问道:“你是不是叫姜禾香?”

禾香不认识这个人,一时有些不知所措,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

她那丈夫在一旁见状,连忙小声附和:“是,是,她就是姜禾香。” 说着,还轻轻推了推她的胳膊,示意她赶紧应声。

直到那老叔又问了一遍,禾香才反应过来,轻轻点了点头,声音有些沙哑地说:“是,我是姜禾香。”

这位老叔正是方叔,他看着眼前这个瘦骨伶仃、面色蜡黄的姑娘,心里忍不住叹了口气。

这李家哪里是让她当儿媳妇,分明是把她当牛做马使唤,这日子过得也太苦了。

方叔指了指一旁地上放着的两个鼓鼓囊囊的布袋,对着禾香说:“我姓方,你叫我方叔就行。有人托我给你送来五十斤大米、三十斤玉米面,还有这匹粗布,都是给你的。”

说完,他又从兜里掏出四块大洋,递到禾香面前:“这钱也是给你的,你收好了。”

周边看热闹的村民一听有这么多粮食,眼睛都直了。

闹水灾之后,粮食价格涨得厉害,平日里大家连杂粮都舍不得多吃。

现在竟然有人一送就是几十斤大米和玉米面,还有大洋,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!

村民们顿时炸开了锅,纷纷议论起来:“李家这大儿媳可真是有贵人运啊!”

“这么多东西,得值不少钱吧,到底是谁送的?”

“李婆子不是说她大儿媳娘家穷的叮当响吗?”

禾香的婆母听着村民的议论,脸上的笑容掩饰不住,心里早就盘算开了。

五十斤大米、三十斤玉米面,还有匹粗布和四块大洋,这要是都归家里,之后一个月都不用愁吃穿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