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我在大理寺当神探 > 第17章 我把自己绕进了死胡同

沈观彻夜未眠。看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.Biquge77.Net

烛火在值房中摇曳,映得他眼底一片青灰。

案上摊开五卷卷宗,墨迹斑驳,纸页翻得起了毛边。

四人劣迹昭彰:贪墨军饷、勾结盐枭、私放死囚、伪造户籍——桩桩件件皆有刑部存档、地方呈报为证,确凿无疑。

可那第五人,礼部员外郎周崇文,却像一粒嵌入腐肉的白玉,格格不入。

此人三十七岁入仕,十年未迁宅、未纳妾,俸禄常捐赈灾,连府中老仆都只穿洗褪色的靛蓝布衣。

他曾当庭撕毁酷刑令状,直言“法不可滥,刑不可虐”,为此被贬出京三年,归来仍不改锋芒。

这样一个人,怎会与“雪魄散”毒杀案牵连?

又怎会被列入那份指向权谋黑手的名单?

沈观指尖轻敲桌面,目光落在“雪魄散”三字上,如刀刻入骨。

他闭目,心念微动:【案件推演模拟器·启动】。

意识沉坠,虚拟时空重构。

这一次,他不再以死者视角回溯,而是将焦点锁定于周崇文府邸——一座位于城东静巷的旧式院落。

青瓦白墙,门楣低矮,守卫仅两名老卒轮值,后墙因年久失修,藤蔓攀附处有一尺宽的裂缝。

这是个可乘之机。

沈观在模拟空间中反复测试潜入路径,最终锁定最佳方案:子时三刻,借雨声掩步,由西偏院塌檐跃上屋顶,沿瓦脊匍匐至书房飞檐,再以钩索垂降,破窗而入。

全程避开关哨、绕开夜巡犬,不留痕迹。

就在他第三次推演时,画面突然凝滞。

一名黑衣刺客翻过围墙,左膝微顿——似有关节旧伤。

那人动作娴熟,落地无声,身形贴墙而行,竟与沈观刚刚构想的“理想作案路径”分毫不差!

甚至连翻墙时左手扶壁的角度、右足点地的力度,都如镜像复刻!

沈观心头猛震,猛然睁眼。

冷汗顺着额角滑下。

这不是巧合……这是复制。

他昨日设想的“完美犯罪”,此刻竟成了现实证据的一部分!

若非警觉,今日差役搜查周府后院,挖出那包未使用的“雪魄散”残粉时,便会理所当然认定:此乃刺客遗留,人赃并获!

可真相是——那路线,根本不是来自任何目击或物证,而是出自他的思维。

【警告:行为模型遭外部采样,推演空间完整性受损。

建议立即终止当前推演序列,并对核心数据源进行隔离审查。】

系统提示浮现眼前,猩红刺目。

沈观呼吸渐沉,缓缓起身,反手锁死了值房门窗。

他从暗格中取出一份泛黄的档案复印件——陆九思,《疑狱辑要》手稿影本。

此人曾为刑部秘档官,专研冤案反侦手法,七年前因“泄露机密”被革职流放,自此销声匿迹。

一页页翻过,沈观瞳孔骤缩。

《辑要》第七章赫然记载:“审讯者最易陷于‘自我验证’之盲区。其所见线索,未必为真;其所信逻辑,或为诱饵。善设局者,不造伪证,而导其自构罪链,使其以为洞悉全局,实则步步踏陷阱。”

文中更提出一种名为“逆向心理植入”的诡术——通过精准投放碎片信息,引导调查者在脑海中自行补全“合理”情节,最终将虚构路径误认为事实依据。

而这套术语、这套逻辑、这种对人心弱点的拿捏……与眼下布局如出一辙!

沈观指节发白,死死按住那页纸。

陆九思没走。

他一直在看着,等着,用一场跨越数年的棋局,测试着每一个踏入大理寺的“聪明人”。

而自己,几乎就成了下一个被思维反噬的祭品。

窗外天光微亮,晨钟未起,整座大理寺尚在沉睡。

沈观却已清醒至极。

他缓缓收起卷宗,将“雪魄散”残粉样本单独封存,贴身藏好。

眼神深处,理智如刃,冷静如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