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在那段时间,苏轼给友人写的一封信中,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,“子平之才,百年无人望其项背。看小说就来m.BiQugE77.NET”】
【听到这句话时,我心头涌起一股温暖又复杂的情绪,这种评价从别人嘴里说来,或许是奉承,但是苏轼他才华横溢,这句话从他嘴里吐出,分量沉甸甸的。】
苏轼挠挠头,原来,章衡心中的我是这个样子的吗,突然有点不好意思了,哈哈哈 ,果然是英雄惜英雄啊。
【好了,言归正传,仕途之路终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】
【嘉祐五年 (公元1060年),那年我三十五岁,我从湖州调任京城的直集贤院,兼任盐铁判官。】
【刚进京不久,便察觉“三司”的财政漏洞重重。“挂空籍”的账目遍地开花。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。】
【我这个人向来受不了官场里弄虚作假的风气,那股倔脾气又上来了。连夜点灯写奏章,直接向朝廷提出意见。】
【“三司的经费领取时没有明确的数额限制,平时不预先知道,一旦紧急需要,就向百姓征收,仓促之间,百姓难以承受.......”】
【落笔之时,我仿佛听见窗外的风叹息了一声,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波叹息。】
【果然,我的奏章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深潭,在官场掀起波澜。三司的财计官僚们恨我入骨,联名弹劾我“不谙大体”,】
【朝廷很快就将我贬出了京城,连降两级,外放汝州,又辗转颍州。有人送我出城时,替我打抱不平说:】
【“子平啊,你可是状元之才,这么多年不得升迁,不觉得可惜吗?”】
【我摇了摇头,望着京城的轮廓,轻声说道。】
【“做官不就是为了给百姓办事吗?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地方,如果不能体察民情,就算当上宰相,又有什么意义呢?”】
章衡看着天幕中离京的自己,神色平静。
“京城也好,地方也罢,哪里不能为百姓做事?只要问心无愧,便没什么可惜的。”
“他们恨我,说明我说到了痛处。若是同流合污,那我这状元才真是白考了。”
章惇:我这侄儿的性子也有点倔呀,这怼三司是有了,那骂宰相呢,应该骂的不是我吧。
市井巷口,几个百姓围在布告栏前低声议论。
“章大人是因为替我们老百姓说话才被赶出京的?这世道还有没有公道了!”
“他说得在理,在哪里都是为百姓办事。只盼着他去的地方,百姓们能有福了。”
一位老农摇头叹息。
“这样的好官在京城反而待不下去......这叫什么道理啊。”
年轻书生攥紧拳头,眼眶发红。
“章前辈这份骨气,实在让人敬佩。可这官场,难道就容不下几句真话吗?”
宋仁宗赵祯面露不忍。
“章衡所指出的,确实是三司长期存在的弊端......朕又怎会不知?”
他叹息一声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