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穿越59,开局获得签到系统 > 第122章 一份改变格局的“白皮书”

周主任办公室里的那次谈话后,技术革新办公室陷入了一种微妙的沉寂。看小说就到WwW.BiQuGe77.NEt

王永革和陈继业隐约感觉到赵四似乎又在酝酿什么大动作,但见他整日伏案疾书,眉头紧锁,便也识趣地没有过多打扰,只是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处理得更加妥帖。

赵四向周主任请了几天假,理由是整理西北之行的技术报告。

周主任心知肚明,批假批得很爽快,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,叮嘱了一句:“沉下心,把事情想透彻。”

赵四把自己关在宿舍里,桌上、床上甚至地上都铺满了稿纸和各种技术资料、内部参考文件。

他谢绝了几乎所有来访,连吃饭都是让王永革从食堂捎回来,匆匆扒拉几口就又投入到工作中。

他的核心依据,是那份系统提供的《国家工业体系脆弱点初步诊断报告》。

但他没有直接照搬,而是将其作为最高层次的战略指引,结合自己从轧钢厂到一重厂,从洛拖到江南厂,再到最近的西北基地这一路走来所亲眼所见、亲身所感的无数案例,进行印证、细化和升华。

他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核心概念:“工业基础能力”。

这个词在当时国内的工业语境中并不常见,更多是强调产量、产值和具体产品的攻关。

赵四要赋予它清晰的内涵和外延。

他笔尖在稿纸上划过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

“工业基础能力,绝非单一设备或产品的技术指标,而是一个国家支撑其工业体系持续发展、迭代升级所必需的基础性、共性技术和能力的总和。它如同大厦之地基,无形却决定高度与稳固。”

接着,他开始系统性地梳理报告指出的几大薄弱环节,并为每一个环节规划出提升路径和急需布局的基础平台:

“一、精密测量与质量控制体系”:他写道,精度是工业的灵魂。当前许多问题源于“测不准”、“控不精”。

需布局建立国家级的计量基准传递体系、发展检测技术、统一重要参数的测量方法与规范,并推动制定远超现行标准的行业精度与可靠性准入规范。

“二、材料基因组与数据库”:材料是工业的粮食,但粮食质量不稳定。

他提出,不能停留在“炒菜式”的试错研发,要系统开展材料成分、工艺、组织、性能关系的系统性研究,建立共享数据库,并发展基于数据的材料设计雏形。

“三、核心基础件与关键共性技术”:他将高性能轴承、精密齿轮、高压液压件、密封件、高端传感器等列为需要集中力量突破的“工业关节”,并指出需配套攻关特种铸造、精密锻造、超精加工、表面工程等共性工艺。

“四、数字化与自动化底层支撑”:他极具前瞻性地指出,数控系统、可编程控制器、伺服驱动等将是未来自动化的大脑和神经,必须尽早布局自主技术体系,而非满足于引进组装。

同时,要发展工业软件,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(CAD/CAM)的基础研究。

“五、前沿技术探索与孵化”:他单独列出一章,重点强调了对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激光技术、光纤通信等虽遥远却将决定国运的前沿方向,必须立即以极小规模、极高专注度开展跟踪研究和原理验证,为未来产业变革埋下种子。

每一个方向,他都辅以亲身经历或搜集到的典型案例,说明其薄弱带来的现实危害,以及一旦突破可能产生的巨大连锁效益。文字扎实,数据支撑有力,论证逻辑严密。

他连续奋战了三天两夜,几乎未曾合眼。宿舍里烟雾缭绕,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。

苏婉清中间来看过他一次,见他满眼血丝却精神亢奋的状态,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默默帮他收拾了房间,添了热水,留下一些点心。

第四天清晨,初稿终于完成。稿纸堆起来有半尺高。赵四将其整理好,装订成册。封面上,他郑重地写下了标题。